猴痘隨著臺灣新增2例本土確診,再度引起關註。疾管署提醒,民眾如有任何疑似症狀,應戴好口罩及時就醫,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和接觸史,以降低猴痘疫情擴散的機率。究竟猴痘是什麼?猴痘症狀有哪些?猴痘有疫苗可以預防嗎?一起來了解。

延伸閱讀》首見2本土猴痘個案 皆無出國旅遊史 匡列接觸者25人

猴痘英文名為monkeypox。示意圖來源:Getty Images
猴痘英文名為monkeypox。示意圖來源:Getty Images

猴痘是什麼?

猴痘(monkeypox)最早在1958年被人類發現,主要常見於非洲嚙齒類動物身上,例如非洲松鼠、樹松鼠、睡鼠等。由於猴痘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,因此偶爾也會出現傳染人類或猿猴的情形,最早的人類病例是1970年一名剛果民主共和國9歲男童。

猴痘疫情自去(2022)年5月差英國爆發以來,全球累計至少109國、逾8.6萬例確診,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國際關註公共衛生緊急事(PHEIC)。我國也將猴痘定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,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第44條,必要時患者得於指定隔離治療機構施行隔離治療。

猴痘注意事項。圖片來源:疾管署提供
猴痘註意事項。圖片來源:疾管署提供

猴痘傳染途徑為何?

猴痘動物傳人的案例當中,確診者可能是因接觸染病動物的血液、體液、皮膚而感染,接著病毒會經由皮膚傷口、呼吸道、眼、鼻或口腔黏膜進入人體,潛伏期可從5到21天,平均約為12天。

猴痘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力雖然較低,但也是會透過唾液、體液等方式傳播,聯合國愛滋病規畫署(UNAIDS)就表示,過去爆發的猴痘案例中,便有相當比例是發生在男性間性行為者身上,或是照顧者可能因為觸碰到患者曾使用的被單、衣物而感染。

不過UNAIDS也提醒,任何人都可能受到猴痘影響,應避免猴痘為LGBTI族群和非裔族群帶來汙名化,進而造成恐懼循環,讓人們害怕接受醫療服務。

諾丁漢大學分子病毒學教授鮑爾(Jonathan Ball)則補充,在50名與猴痘患者接觸的案例當中,僅有一人受到感染,顯示猴痘傳染力仍偏低,民眾可以不必過度恐慌。

猴痘症狀有哪些?

患者感染猴痘初期,可能會出現發燒、畏寒、頭痛、肌肉痠痛、背痛、關節痛、淋巴腺腫大等症狀;之後皮疹會從臉部開始出現,並且逐漸延伸到身體各部位,最常見於手掌、足底處,也可能出現在生殖器、眼內。

猴痘患者會出現皮疹、發燒、頭痛等症狀。圖片來源:AP
猴痘患者會出現皮疹、發燒、頭痛等症狀。圖片來源:AP

皮膚病竈顯現後,會演變成水泡,再逐漸結痂、脫落。由於皮疹通常會讓人感覺很癢,若是傷口沒有小心照顧或亂抓,便有可能留下疤痕。

而猴痘死亡率不一,介於0%至10%之間,兒童、孕婦或免疫力低下者因為相對容易導致重症,是比較需要留意的族群。

猴痘注意事項。圖片來源:疾管署提供
猴痘註意事項。圖片來源:疾管署提供

猴痘如何預防?

猴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同屬「正痘病毒」,根據美國CDC研究,接種天花疫苗對於猴痘的防護力可達85%,但因天花已於全球絕跡,接種疫苗的人數相當有限。想要預防猴痘病毒,最好的方法仍是減少與來路不明的動物接觸,也應暫時避免與感染者密切來往。

目前可接種的猴痘疫苗,分為傳統天花(俗稱牛痘)和新一代猴痘疫苗,民國68年次以前出生的民眾皆曾接種過牛痘疫苗。至於猴痘疫苗,衛福部長薛瑞元強調,增加採購是必要的,但施打範圍還須專家會議討論。

猴痘治療方式有哪些?

現階段被國際批准用於治療天花的抗病毒藥物包含Tecovirimat、Brincidofovir、Cidofovir等,其中治療首選的Tecovirimat口服劑我國有儲備藥物。

不過疾管署指出,鑑於大多數猴痘病患的病程為自限性(self-limiting),因此以輸液治療、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,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Tecovirimat。

核稿編輯:廖梓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