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 ] } } 黑潮研究發現 美俄核彈試爆遺留大量放射性「銫137」 | 蕃新聞
回到頂端
熱門: 電費調漲 午後雷陣雨 開箱

黑潮研究發現 美俄核彈試爆遺留大量放射性「銫137」

很角色/很角色時報 2022.10.04 11:24

【記者千翼報導/圖 : 中山大學】
國內學術界日前在黑潮研究上,意外發現一項驚人事實,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系講座教授陳鎮東在他最新研究發現,美俄核彈試爆遺留大量放射性銫137,可能輸送至臺灣東北角湧升海域被蝦蟹藻類吸收,捕食恐影響國人身體健康,這項發現已被世界頂尖期刊「海洋汙染公報」刊登。

陳鎮東指出,這項最新研究發現,美俄核彈試爆遺留大量放射性銫137,在黑潮200至400米深處,有最強銫137輸送量,含量遠超日本福島核爆民國105年至107年每年釋出海洋一千倍。

民國100年3月11日日本福島核災發生,並釋放大量放射性元素銫;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與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、臺灣大學、臺灣海洋大學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輻射偵測中心組成研究團隊,自2018年開始,即採樣調查臺灣周遭海域的銫134、銫137及其輸送情況。

福島事件後,釋放的銫134及銫137多年來透過大氣循環從大氣和陸地輸入太平洋,絕大部分順洋流往東流向美國,部分經由西北太平洋的海水循環進入黑潮抵達臺灣,更經臺灣東岸向北流回日本;這個過程至今仍持續進行。

陳鎮東教授指出,福島及核爆會產生放射性銫134與銫137,目前半衰期較短的銫134已經偵測不到,而半衰期較長、約30.2年的銫137,含量均低於原子能委員會之紀錄基準值,並不對人體造成危害。

另外,研究團隊推測,臺灣東北角屬海洋重要湧升地區,海洋深水會在此處湧升到東海表面,銫137可能會從海洋深處湧升至表層水深約20公尺處,藻類、海洋生物吸收後,進而被人類從事海洋漁業如養殖、捕撈時利用,恐影響人類;不過,臺灣海域所發現的銫,不一定都是福島釋放出的,很大部分都是過去美俄核彈試爆所遺留下來的;除此之外,臺灣量測到的氚,也可能同樣來自試爆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於1962年成立,會員有13萬名,今年選出54位會士,臺灣歷來僅5人入選,陳鎮東是臺灣唯一海洋科學領域入圍者。

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

這篇文章 黑潮研究發現 美俄核彈試爆遺留大量放射性「銫137」 最早出現於 很角色時報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henvasum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